发布时间:2022-12-10浏览次数:658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90后”回乡当起“运营商”
作者 郭其钰 童耀南
杭州临安双塔村的绿水青山。郭其钰 摄
爬山头、探农家、寻乡愁,这是吴正煜和小伙伴们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双塔村的工作日常。很难想象,几个月前吴正煜还是一名从事直播带货的“达人”,如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乡村运营商”。
“嗨,我们回来运营了这个村子!”初识吴正煜,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他和团队在短视频中发布乡村运营日记,一句充满朝气的开场白后,或介绍地方乡俗乡味,或分享运营乡村的体会和经验,以年轻人的视角沉浸式探寻美丽乡村的蝶变。
吴正煜原本从事互联网营销行业,2019年起涉足直播经济,通过对临安天目春笋、水磨年糕等农特产品直播销售,赚到了“第一桶金”。与向往城市的同龄人不同,从小就有乡土情结的他把发展目光聚焦到了乡村。
“我是土生土长的双塔人,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村子变得越来越好。”在前期充分考察对接的基础上,今年6月,吴正煜与从事短视频拍摄、互联网销售的5名“90后”小伙伴联合成立了杭州村邻乡舍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双塔村签订试运营协议。这群年轻人正式踏上了“回乡之旅”。
乡村运营商回乡拍短视频。临安宣传部 供图
双塔村因秀峰、南屏两座古塔而闻名,该村最大的“卖点”就是坐拥当地流量最大的风之谷景区。于是,村邻乡舍团队“上任”后首先就瞄准了毗邻风之谷景区的一片空地。
“风之谷景区流量巨大,但周边的业态较为分散单一,且缺乏规范性。”经过与双塔村委等多方协调,吴正煜团队谋划推进了“风动双塔”文旅共富市集,在村民优先的前提下,以5000元/年和10000元起/年的价格发布“英雄帖”,一经招募就吸引了大批商铺报名。
“我们想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运营经验,打造以青年人才为主体,具有双塔特色和青春活力的特色市集。”吴正煜介绍。
如何把年轻人留在乡村,也是村邻乡舍运营的重点。
今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夜话乡村共富沙龙在双塔村老鹰巢农家召开,吸引了30多名业务主管负责人、村干部、村民参加。大家围着一盆篝火,喝着传统的农家甜酒酿,尝着地道的昌化刀切面,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双塔村未来。
双塔村夜话乡村共富沙龙。临安宣传部 供图
“青年兴则乡村兴。我们要把各行各业的力量聚集起来,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让更多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在吴正煜的牵头下,双塔村还成立了青年乡贤会,吸纳青年企业家、青年民宿主、青年商户等10余名创客人才一起“造梦”。
培育“双塔一桌菜”、打造“双塔村BA”、拍摄“我家在双塔”系列推广短片……当前,这些“90后”们正信心满满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
昌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进一步突出要素集聚与政策叠加,加快双塔村露营体验、研学互动等户外经济与酒店民宿、餐饮服务等业态布局,高标准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环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完)
中新网阳泉12月7日电 题:山西平定县石门口乡: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作者 赵波 石玺慧
近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石门口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有4个。
从“独善其身”到“互利共赢”
机制融合,拓宽利益联结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石门口乡明确集体、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分配、分红比例,共同致富。
图为徐峪沟村黄牛养殖基地。赵波摄
徐峪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畜牧养殖条件。为改变村里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少、产业发展较弱的困境,该村决定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决定修建2个养牛棚、草料房,购买黄牛50头,到年底累计投资250万元,黄牛存栏达150头。”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三斐说,其间,利用本村300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饲草用于黄牛喂养。
特色苗木种植带动致富是石门口乡的新目标。徐峪沟村2016年种植连翘200亩,2022年进入盛产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同样,东郊村在考虑钱、地、人三方面因素后,利用村中闲置400亩土地资源,引进连翘种植。
从“沉睡资源”到“发展资本”
石门口乡不断提高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我们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现有资源、特色产业、服务和项目等五条基本路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石门口乡党委书记申文军介绍。
以枣岭村为例,去年,该村将全体村民耕地的90%流转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其统一经营,更好地将撂荒地复垦、坡地条田小块地扩展为大块地,通过统购、统产、统销的经营模式,种植发展玉米、杂粮、药材等,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新增“吨粮田”百余亩。
石门口乡通过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进一步盘活了山水林田地等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从“零散无序”到“统筹推动”
石门口乡依托村集体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
南上庄村成立合作社,建成30个香菇大棚,务工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受益者。同时,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17家企业入驻,为300多名村民解决就业,年人均工资4万元。
在桥头村,多年来杂草丛生的300亩撂荒地被治理成肥沃良田,全部种了高粱、红薯,为该村石桥酿造厂提供原料,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
当前,围绕产业布局,石门口乡正在不断挖掘优势资源,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完)